Ali.PNG  

圖畫書裡的漫畫奧祕 ──談《阿里愛動物》裡的漫畫語法運作

文/王宇清(國立台東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)


一、漫畫語法與當代圖畫書

當代藝術中,不同媒體間特性的相互戲仿、借鏡,開展出日益多樣的創作技巧。今日的圖畫書的圖像表現方式更可謂琳瑯滿目,令人目不暇給。

「漫畫」,通常被歸類於「通俗讀物」,素來缺少文學與藝術上的普遍認同。事實上,漫畫與圖畫書之間,有不少共通的特性,兩者同樣結合了圖像、文字,甚至「圖像化文字」,來豐富敘事的方式與感受。當前圖畫書理論經常談論「圖文關係」,並認為理想上的圖畫書應是「圖文互補」的;漫畫卻是圖為主,文為輔的媒體,被認為視讀能力的層次較低。

然而,從現代漫畫理論來看,漫畫的構成至少包含了六項最核心的語法──畫格與畫框、狀聲字、效果線、對話框、頁面設計。這些語法的作用複雜而微妙,運用上也有許多變化,運用於圖畫書敘事與畫面的賞析,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趣味與詮釋,對於圖畫作者的風格解析,也有相當的幫助。

《阿里愛動物》,正巧是一部適合運用漫畫理論來進行賞析的作品。以下,是以漫畫語法的觀點,來進行賞析。

 

二、角色的主體與動態──對話框、效果線

(一)    對話框

圖畫書與漫畫之間極大差異之一,在於「對話」的呈現方式。圖畫書往往將角色之間的對話,以文學文字的排列方式來呈現;而在漫畫中,則會以「對話氣球」,或者至少會以一條細線連接角色與其台詞。

是否使用「對話氣球」來呈現角色的台詞與對白,對作品產生的效果差異,主要在於角色是否具有「自我表述」的能力。一般圖畫書中角色的對話主要於文字故事中呈現,彷彿有個超然的敘事者在引導著讀者;若採用對話氣球的方式,則會使得角色成為一個獨立的、具有自主性的主體。

阿里愛動物-內文壓紋-低檔n5  

在《阿里愛動物》中,在背景中不斷出現,說著「才怪!」的鳥兒,正是以漫畫的形式來呈現,同時是少數具有自己的「對白」的角色。牠一聲又一聲的「才怪!」無疑是書中極具趣味的部份。還有從怪物口中吐出,非人類的語言,也是如此。

在文字作者的敘述中,並沒有賦予這些角色說話的機會。然而,繪者以漫畫式對話氣球的方式,讓某些角色從文字敘述中跳脫,形成圖像的主體與敘事者的主體間產生雙聲對話,讓圖像部分既為文字服務,同時仍具保有自己的敘事主體性。

 

()效果線

《阿里愛動物》中另一個明顯的漫畫風格,在於作者大量使用了效果線,來增加角色與畫面的動態性。

阿里愛動物-內文壓紋-低檔n6  

效果線的「發明」,目的在於克服圖片的靜態本質,產生動感。各位讀者若不清楚什麼是效果線,可以觀察在《阿里愛動物》中,當角色揮手、奔跑時,在肢體附近出現的弧線、斜線、直線,都是用來表達動態的效果線。一般而言,讀者需要在文字敘述的提示,或者毫無提示的狀況下,運用心象去想像角色的動作。這些線條為讀者提供了清楚的方向與軌跡,讓讀者從畫面就可以確實體會角色動作的情況。從「填補空隙」的觀念來看,這樣的表現方式究竟是「剛好」,還是「過多」,並沒有絕對的標準,但卻是讀者和創作者都可以思考斟酌的面向。


三、時空魔法──重複影像、畫格、版面設計的運作

接下來所要討論的,更是漫畫語法中的重點,也就是時空表現的「魔法」。透過下列諸項語法,可以產生「歷時性」和「共時性」的諸多應用變化。

(一)重複的影像

漫畫語法中的重複影像是來自於攝影藝術中重複曝光的技巧,能夠在同一個畫面中呈現不同時間的物體運動,表現移動的軌跡。

阿里愛動物-內文壓紋-低檔n11  

例如故事中描述阿里出發前往怪獸島的過程18-19時船隻的移動,在一張大的海圖上,重複出現了多次阿里的船,並不代表有那麼多阿里的船出現;透過同樣的背景,讓讀者能夠觀察阿里前進的軌跡。跨頁的場景,由左右兩頁共同構成,而主角在兩個頁面皆有出現。場景的單一,提示讀者空間的全貌,重複出現的船隻,則讓讀者理解船隻的航行軌道。後來阿里匆忙從怪獸島逃離43,也運用了這樣的技巧。

 

(二)畫格運作

另一個更值得討論的,則是連續畫格的運用。

畫格的大小、畫格之間的間隔、頁面上出現的畫格數量,都是漫畫中用來表達時間頻率的技法。一般而言,畫格越大,代表事件越重要;而畫格之間的距離越小,表示畫格之間的時間間隔越小,反之則越大。一般較為傳統的圖畫書,大多以單頁、靜態的方式來呈現畫面;然而,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圖畫書作者,運用了漫畫的畫格技巧,在一個頁面上以兩個、三個、四個,甚至更多的畫格來呈現畫面。例如華裔圖畫書名家陳志勇,便十分擅長運用大量的畫格元素。

阿里被奇怪動物們剝去衣裳的過程34-35,事實上在文字的故事上沒有呈現出來。作者特別以跨兩頁、分為五格的連續畫格,來呈現一段「故事之外的故事」,讓阿里光了屁股,增加了閱讀視覺上的趣味。

在五個畫格中,畫家以類似攝影機於兩個角色間往返的「乒乓球」的運作方式,讓我們能在阿里與動物相互的面部表情與背影之間切換,感受到阿里被剝衣時的驚恐、與動物天真卻具有威脅性的舉動。這五個畫格,呈現了僅有畫面而無文字的鏡頭流動,在聲音上製造了無聲靜默的壓抑效果,同時也是生動豐富的無文字漫畫。

阿里愛動物-內文壓紋-低檔n20  

前段所提到阿里被怪物剝去衣服的無文字敘述所製造的無聲效果,在當讀者翻至下一頁時,畫面一下出現了極具緊張感的動詞重複──「逃、逃、逃」「追、追、追」,文字敘述的聲響迸發而出,瞬間打破沉寂,讓讀者的情緒隨之高漲。

而連續四幅(三幅跨頁、一幅單頁)的「逃」「追」畫面,也具有另一種漫畫式的動態趣味。事實上,我們可以將這四個頁面看成是三個大型的連續畫格,屬於同一個時間系列中所發生的事件。第一幅36-37以較近的水平鏡頭,將阿里與少數追趕的動物清楚地呈現,目的在於建立一個追趕的事件。到了第二幅38-39,鏡頭拉遠,人物較小而模糊,追趕著阿里的動物,雖然具有威脅感,但似乎並不強烈。但一進入第三幅40-41,畫面的結構與雖與第二幅幾乎一模一樣,動物的數量卻瞬間驚人地增加。透過近似結構的運用,這兩幅畫面之間所營造的時間間隙是非常小的,因而得以營造出動物們數量「瞬間爆增」的效果。而第二幅畫面中原本迎向阿里的眾隨從,到了第三幅時,卻是落荒而逃。兩個之間的反差,造成了強烈的動態趣味。到了第四幅42,阿里眾人已經逃到海邊,準備逃離,四格的「逃追過程」至此告一段落。

 

(三)版面設計

漫畫還有一個重要的技巧,即畫格的編排也造成了頁面上的分割、排列所造成的藝術拼貼感,這又涉及到漫畫語法上「版面設計」的探討。

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,在本書中,繪者經常以左右跨頁的大場景,製造動態和對比的雙重作用。

阿里愛動物-內文壓紋-低檔n16  

例如當阿里墜落地洞,作者讓阿里在兩幅跨頁中,左右兩頁(頁26-27、頁28-29)各出現一次,除了指出時間點的不同外,也讓讀者觀看地面上所出現的不同情境。兩個頁面看似僅有一個時空,但阿里重複兩次的出現,卻又分別指出不同時空,兩幅跨頁又可以四個獨立的畫面來欣賞,這樣的時空「交錯疊合」,卻不會影響讀者時空感知上的錯亂,其實是很微妙的,只是我們平時不太容易仔細思考其中的運作。

 

四、思考延伸

從漫畫語法思考《阿里愛動物》讓筆者不禁又進一步思索,若一般用於敘述文句的印刷字體能夠加以搭配變化,是否又能夠產生更多不同的效果?

漫畫裡經常出現圖像化的效果文字──例如用以形容漫畫的狀聲字,以及用來強調口氣的字型變化、字體大小變化,能夠賦予文字圖像的特性,將情緒、口氣、暗示傳播給讀者。

在這裡所提出的,是更多編排上的可能性與選擇,而非暗示文字敘述部份全由一般固定的字型轉換成圖像式文字。例如前面曾提到的「逃、逃、逃、逃」與「追、追、追、追」,若以圖形化的字體來呈現,或者在大小上做出變化,是不是將產生不同的趣味?

當然,字型與字體大小的變化呈現,在許多圖畫書中早已出現過,只是當我們從漫畫圖像語言的角度來觀看時,確實讓我們意識到更多美學上的可能性。什麼文字適合以規矩的「文字」來呈現,哪些部份可以交給繪圖者發揮?有哪些是編輯可以做出編排上的變化?針對這些可能性進行思考,將使得圖畫書的圖文關係編排產生更多藝術與閱讀詮釋上的可能。

 

五、結語

一般來說,傳統插圖的靜態畫面,比較具有想像空間,漫畫的動態呈現方式,則是使人親近、一目了然。不過,我想有不少讀者,或許會認為圖畫書不宜太過「漫畫」,認為靜謐的美感比較接近圖畫書的本質;而我認為,各種媒體的混合,卻是有益於藝術本身的。我們經常不自覺地接受圖畫書作家的嘗試與跨越,端看繪者是否能夠適切地表達他所要表達的故事。

讀者不妨拿出其他的圖畫書來比較,將不難發現《阿里愛動物》中的畫面「動感」許多。這無疑是作者運用了上述諸多的漫畫語法所造成的效果;除此之外,繪者以漫畫的動態語言,達到了以圖畫填補、豐富文字空隙的功能。

以漫畫語法的角度來賞析圖畫書,將能開啟更多對圖畫書閱讀與創作的再思考。有興趣的讀者也不妨多注意手邊的圖畫書中,是否也隱藏、運用了許多漫畫的語法技巧,又製造了什麼效果?相信亦會是十分有趣的閱讀體驗。

全國新書資訊月刊‧民國100年7月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熊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